改善人居环境 不断提高民生工程满意度
2011年06月24日 | 作者: adminlin | 分类: 公共服务满意度 |
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造福群众的重要平台,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入“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镇江城乡建设步入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镇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镇江这座江南名城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好城市、发展经济、造福市民是城乡建设工作的根本宗旨。作为与市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近年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乡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着力改善民生、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感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从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出发,以超常规的态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美化了城市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质,提升了城市形象,无论是安居房建设、青山绿水整治,还是背街小巷改造、低洼积水区整治,都充分体现爱民、利民、便民的思想,真正实现了城乡建设成果的全民共享。
“十二五”是镇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住建人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创业型城市、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牢固树立抓城乡建设就是抓经济工作、提升城市功能就是关注民生的理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全力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五房建设”,困难家庭走出“蜗居”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的工作目标。近年来,我市以拆迁安置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的“五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8-2010年,市区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457.9万平方米、48631套;全市新建廉租住房679套,实物配租722户,发放租赁补贴4543户;新增公共租赁住房5173套(间),为环卫工人提供公租房144套;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732套;完成危旧房改造147.37万平方米,5.5万人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为实现城市发展与人居条件同步“翻新”,让百姓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我市突出民生主旨,“揪心”困难群众住房难,用心构筑安居工程,加大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成片危旧房改造等保障住房建设力度,市委市政府提出“宁过苦日子,不欠民生账”,拿出最好的地段来建安置房、公共租赁房,尽最大力量筹集廉租房,多措并举实施危旧房改造,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中等偏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需求,实现居者有其屋。
据统计,市区在2008-2010年三年间累计完成150万平方米老城区危旧房屋的拆迁安置工作,2.1万余户危旧房居民户住居条件得到改善,涉及常住人口达5.5万人。今年全市共计划完成5509户70万平方米棚户区危旧房拆迁安置工作,市区实施对云台山、和平路西等7个项目进行拆迁改造,拆除房屋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城区已完成817户13.85万平方米棚户区范围的房屋拆迁安置任务。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2010年全市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034套,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01%;今年计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000套,其中市区2100套。
“以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的廉租住房保障模式和功能完善、政策配套的住房保障规章体系逐步完善,市区基本实现了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并已申报的困难家庭“应保尽保”。而保障对象,也从低保家庭扩大到了人均月收入低于850元的低收入家庭;保障面积,从最初的人均住房8平方米,提高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平方米;租赁补贴,由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每月每平方米5.6元,调整为最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每平方米10元,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每平方米8元。2010年还开全省之“先河”,对市区500多户只有一两人、无法实物配租的家庭实行购房补贴,只要自主购房,将由政府一次性补贴,一人家庭6万元,两人家庭8万元。到2012年,将累计建成(筹集)廉租住房1133套、5.4万平方米。
对于“夹心层”的住房问题,采取由政府建设、低于市场租金限价出租方式实施保障。从去年起,我市开展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试点,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主要保障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仅2010年我市筹集公共租赁住房5173套(间),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03.46%。今年计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1500套(间),其中镇江新区建设7500套(间),主要用于解决镇江新区新范围内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市本级建设1000套(间),主要用于解决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就业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
“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惠民利民
近三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生态城市建设,不断完善、拓展各项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水源口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08-2010年,市区新建污水处理厂6座,新建雨污水管道600余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以上,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1.4%。云台山、宝盖山、跑马山等“青山绿水”整治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4%,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到2011年底,主城区旱流污水将不下河,建成区内将实现污水主管网全覆盖的目标。
水源保护工程,以民为本。制定保护水源方案,调整扩大征润洲水源地保护范围,在保护区范围内居民迁移,采取筑隔离坝、设封闭围栏、通江涵闸、设置界桩公告牌、建生态林地、湿地,内引河疏浚扩容、建立长江水源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等措施,实施水源地保护。镇江市征润洲饮用水水源地位于镇江市润州区征润州村,在长江镇扬段上游的南岸。设计取水能力为60万立方米/日,是镇江市区和部分郊县乡镇自来水供应的唯一源头,总服务人口约115万人。
区域供水工程,惠及乡村。为改善农村用水环境,2003年以来,市住建局一直致力于区域供水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工程量大、资金短缺等困难,以项目带动区域供水工作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区域供水投资6亿元,铺设供水管道304公里,建成5座增压站(总增压规模14万立方米/日),供水总面积已达到45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达38.3万,区域供水普及率达95.5%,初步形成东、南、西三大区域供水板块。东部板块:含大港港区及东部丁岗、姚桥、大路三镇;南部板块:含丹徒区东部和南部乡镇(辛丰、谷阳、上党、宝堰、荣炳);西部板块:含丹徒区和润州区西部乡镇(高资、韦岗及句容下蜀等区域)。
控源截污工程,造福于民。“十一五”以来,市区污水处理设施水平与能力的快速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市区的水环境状况。截至2010年,市区拥有城市污水处理厂8座,污水泵站33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6.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75.92%上升为2010年的87.49%,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再生水实现了生产使用、河道补水和市政洒扫绿化等综合利用。污水处理设施的大力建设,为黑臭河流整治奠定了基础。
“三大改造”,生活环境逐步提升
城市建设始终把涉及民生的工程放在首位,让有限的城市建设资源首先满足群众的需求。围绕建设“山水花园城市”的目标,大力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条件。
2008年,我市全面启动大规模旧城改造工程,双井路片区、西津渡片区、长江路北侧片区等棚户区得到改造,随后又实施中华路、迎江路、烈士路、大市口商贸中心区等旧城改造项目,累计成片改造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老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面貌。对积水区整治和背街小巷实施了改造,大大改善了市民出行环境及生活配套设施。“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老住宅小区改造46个,约380万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积23.95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5.54万米,砌筑检查井6305座,雨水口1089座;安装路灯1375盏,受益群众5万多户、17万人。市区街巷改造、积水区整治累计完成路段235条,道路面积113910平方米;铺设管道42423米,砌筑检查井4283座,雨水口1845座。
想获取更多信息,或者咨询相关业务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SMR_gz
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