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云和政务大数据:细分市场应用分析
2016年08月05日 | 作者: adminlin | 分类: 公共服务满意度 |
广义的电子政务是指面向社会公众的全面信息化服务,涉及民生公共事业、药品监督、气象分析、交通云平台等政务子领域。传统IT厂商、互联网厂商、电信运营商相继推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构建连通城市服务的云计算平台。以中科曙光城市云为例,SaaS层电子政务和物联网、公共事业。中小企业模块紧密相连,终端层政府行业应用的展现形式包括智能交通、医疗交通、社会保险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行业将因此受益。
1、智慧交通
1.1智慧交通市场概况
智慧交通是政务云的典型落地应用,构成整个智慧城市的连接节点。2014年全球智能交通市场规模达到2895亿美元,2010-2014复合增长率达到4.7%。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在2014年为476亿元,预期2017年达到898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4%。政策红利助推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多项国家政策的出台促使智能交通成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
智能交通系统可被划分为先进交通信息系统、先进交通管理系统、先进车辆控制系统、先进公共交通系统、商用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就技术框架而言,可划分为感知数据源、整合集成平台、分析管理应用等层次。政务云数据互通的特性要求感知数据源“云化”,地图环境、监控摄像等多媒体信息将形成对分布式云存储的市场需求,整合集成与分析优化应用层将形成对计算资源的需求。
智能交通典型应用包括:
(1)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实现停车位信息自动下发和识别收费;(2)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包括电子车牌和后台计费系统;(3)智能公交系统,实现城市公交到站跟踪和线路管理;4)综合信息平台,对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对市民提供出行规划等服务等。
其中,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可分为三类:(1)收费广场式ETC,需要车辆依次通过,应用于高速公路收费;(2)停车场ETC,支持自动识别车牌;3)多车道自由流(MLFF),车辆可自由通行,无需减速。2015年9月,我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实现从省内联网向全国联网的转变,除海南、西藏外全国所有省份实现ETC联网。高速公路信息全国联网,为交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此外ETC联网估计每年可节约燃油6500万升、能源4.3亿元、污染治理费用1.5亿元。
基于全国交通运输产生的收费资金(油费、路桥费)和大数据,ETC进入物流金融领域,ETC卡将成为运输企业获取增值税发票的途径,个人、企业信用卡和金融预付卡等金融产品也相继推出。2013年我国ETC市场规模达到7.37亿元,预期2017年将达到24.12亿,年增长速度30%以上。
1.2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传统交通管理系统“烟囱式”建设,无法实现根据业务需求动态分配资源,相互独立的数据中心建设周期长、横向数据交换特性偏弱,资源利用率不高。交通云服务通过引入虚拟化技术,池化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构建完整的IaaS、PaaS、SaaS层服务,能够动态满足交通行业的业务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弹性扩展能力以适应未来交通数据和应用的不断扩张。混合云是理想的交通云实现形式,对安全性敏感的政府内部应用运行于私有云之上,诸如路况信息、实时公交等便民服务可置于公有云之上。
厦门交通云、“云上贵州”智能交通云、天津智慧交通等智慧交通云平台通过整合公路、港口、车辆、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城市公交调度、海事管理等实时业务数据和传感器、GPS、视频监控等动态感知数据,对接铁路民航、公安、气象等外部信息,面向政府、企业、公众和个人提供道路疏导、智能公交调度、停车管理及诱导、GPS导航等应用。城市交通云实现政府部门间数据的横向流动,为公众提供综合出行参考,并带动相关物联网智能设备制造商、云平台和云应用商的发展。
1.3交通大数据
交通领域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行的监控数据、高速公路的流量数据、城市公交、客运的车辆定位数据、气象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的交通服务和应用数据等,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可以达到PB级别,其增长速度也呈现指数级增长,呈现出数据量大、时效性要求高、冗余数据多的特征。
目前对于智能交通主要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包括城市交通信息数据系统、城市交通综合监测和预警系统、城市交通碳排放实时监测系统、公交都市管理系统等。城市交通信息数据系统主要是整个交通信息的汇集、处理和交换中心,起到信息枢纽作用;城市交通综合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对路况进行实时监测;城市交通碳排放实时监测系统为治理汽车尾气排放提供数据支持;公交都市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客流、公交车道和公交安全进行监测;公共出行信息系统是交通管理部门向公共进行公共交通信息发布的平台。
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的市场规模。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市场在未来几年将迎来大规模应用阶段。根据CCID数据,2014年中国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的市场规模达到8.19亿元,同比增长132%,2017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1.7亿元,未来三年该市场的年复合增速高达153%,有望成为智能城市个细分领域中大数据应用渗透率和市场规模最高的一个细分领域。
2、智慧医疗
2.1智慧医疗市场概况
2014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266.5亿元,同比增长29.2%。据IDC估计,2019年中国医疗行业IT支出将达到425.3亿元,2015-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13.8%。智慧医疗突破原有医院——病患层面,将带动泛健康产业的全面发展。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8万亿元,建立优质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智慧医疗以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人口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政企共建、市场运作为典型运营模式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医疗云平台,提供公共卫生、疫情监测、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医疗应用。
智慧医疗市场增长动力:
(1)国内卫生支出规模增长可期。2014年我国卫生总支出达到35312.4亿元,同比增长11.5%,占GDP比重由1978年3.02%上升至5.55%。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生支出比重仍偏低:2012年我国这一比率为5.41%,美国、日本、德国分别为17%、10.3%、11.3%。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将占GDP6.5%-7%。医疗卫生支出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形成医疗信息化的基础推动力。
(2)分级诊疗、区域医疗要求去中心化,连结互通成为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向医院临床信息系统(HCIS)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GMIS)过渡,从以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病人病情为核心。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医药分离等医疗改革的推进,使得医疗行业呈现医院去中心化、医生去中心化、药品去中心化的特点,“互联网+”加速了原有医患关系的松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医疗模式使得临床数据互通、机构间协作成为现实需求,传统医疗成果将导入智慧医疗云平台多方共享。
2.2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云医院由IT企业、政府、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主体参与,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平台提供在线视频问诊、健康数据监测和在线健康咨询服务,打通O2O环节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并联合实体药店实现线上处方流转配送,有效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国内首家云医院“宁波云医院”由宁波市卫计委和东软熙康联合建设,于2015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并于2015年7月开放线下服务中心宁波熙康云医院,以混合所有制为形式、为多点执业医生提供诊疗场所,提供疾病诊疗、健康体检、医疗人才培训等服务。阿里健康则通过向医疗机构免费提供云HIS系统,将电子处方导入患者的阿里健康账号实现处方流转和医药电商B2C+O2O服务,以期实现医疗服务线上全流程管理。
云医院模式激活IT厂商布局多年的移动医疗市场。移动医疗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医疗数据来源和技术平台,连接病患、医院、医药等市场参与者,提供在线咨询、远程医疗等服务。现阶段云医院由IT厂商主导,相关App开发经验丰富,可提供远程预约问诊、健康指导顾问、终身健康档案等功能。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1亿元,同比增长52%,预计2017年将增长至200.9亿元。受益于云医院推广、移动互联网普及、老龄化问题凸显等因素,移动医疗将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慢病管理与健康管理前景广阔,云医院切中目标人群需求。目前我国的医疗理念大多还停留在疾病管理阶段,最不健康的1%人群使用了30%的医疗费用,中间患慢性病的19%人口使用了40%的医疗卫生费用,而最健康的70%人口仅使用了10%的医疗卫生费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健康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应地医疗信息化也逐渐从疾病管理前推至个人生活健康管理阶段。
云医院将线上健康咨询和线下医疗问诊相结合,为慢病复诊、健康管理需求提供了轻量化的平台入口。2015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正式推出智慧医疗平台“徐汇云医院”,患者年龄段集中于40-60岁之间,以复诊为主,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问诊量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健康管理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美国有超过70%的人享有健康管理服务,我国这个比例不足0.1%。根据ChinaVenture预测,中国的专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在2015年将突破千亿,并在未来十年间呈加速发展态势,年增长率保持在13%-51%,在2023年将有望达到接近万亿的市场规模。
2.3医疗大数据
大数据产业化是智慧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医疗数据包括活动和成本数据、制药科研数据、临床数据、病人行为情绪数据等,主要来源于就医临床诊断、社区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和便携式医疗软硬件等。当前医疗大数据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集中度不高,据统计2014年中国大数据行业投资中,医疗行业占9%,小于金融(16%)、通信(15.6%)、零售(13.9%)、政府(12.7%)。智慧医疗连接市场参与者,医院、医疗保险、医药等单位将因此受益,基于分布式平台的医疗影像、医疗记录、基因数据等将为医疗活动提供更加精准、迅速、个性化的决策依据。
商业医疗保险引入,医疗大数据成为业务开展基础。2013年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121亿,占商业保险收入比重6.52%,而新加坡2011年这个比例已达23%,美国更是占40%以上。而从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占总卫生费用比例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悬殊,2011年我国健康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仅为1.47%,而即使同为社保医疗占主导的德国在2005年这个比例已达9%,美国更是超过30%。
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与政府医保相比,优势在于拥有成熟的风险管控技术和更为强烈的管控动机,因此很多国家都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是“共保联合模式”将商业健康保险引入基本医保领域。国务院于2014年8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机衔接,商业医疗保险引入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势在必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康险险种集中在重大疾病,长期护理、失能收入险等在我国均未开办,而这些险种的开展都需要个人健康数据基础上医疗信息化分析的支持,相关业务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3、平安城市
安防市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细分领域,近年来我国安防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从2010年的2270亿产值增长到2013年的3883亿,占GDP的比重也从0.57%增长到2013年的0.65%。而根据《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预计总产值更将超过5000亿元。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安稳的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民众本身的安全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市场增长动力:
(1)物联网技术使得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具备了数据采集能力,通信网络保证了信息资源的传输和整合;云计算平台又为数据挖掘提供了足够的计算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清监控、信息资源实时共享、高层级大联网等逐渐得以实施,也使得平安城市由原先简单的人力“事后复盘”逐渐转变为智能分析下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响应,变被动监控为主动管理。不过相应地,这也大大提高了行业技术门槛。
(2)政策加码指明平安城市方向。从政策导向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平安城市的方向,平安城市已上升到了平安中国的战略高度;安防监控将与社会运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此外,“十二五”期间政府“平安城市”等重大公共项目不断加大力度,平安城市政策逐步向西部推进,二三线市场的投资强度正不断加大。
平安城市大数据应用
高清化趋势下的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需求:如前述所言,传统的监控是割裂的系统,其数据是分散的在各个点单独存储,所以以前的监控软件只是一种存储和转发的机制。而随着数据开放背景下,各平台资源整合后数据正逐步变得集中,加上高清化摄像头的普及,使得数据量大大增加。如以720P为例,仅一个摄像头正常监控一小时所需容量最多压缩到3GB,一个月就需要2.1TB左右;对城市来说,仅交通监控每天就会产生0.3至6.7PB的视频数据。面对如此大的数据量,传统的存储—传输—计算的模式变得非常笨重,如不进行智能分析,将是非常低效的。
而一旦构建了拥有足够强大计算能力的计算云软硬件平台,就可以对海量视频监控信息进行智能视频分析处理,如对视频中的人和进行可靠检测,仅保留包含目标信息的视频帧,剔除无用视频帧,从而把一段长时间的视频流浓缩为一个很短的片段。
此外,云模式下平安城市的好处还在于,一方面云存储确保了数据安全,不会因为本地硬盘问题而丢失,另一方面云计算下将摄像监控和其他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如将摄像设备中有关车流的数据和空气质量传感器中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调整信号灯的时间,优化车辆在路口的等待时间,从而减少废气排放和污染),大大提高了摄像监控带来的价值,且几乎没有成本的增加。高层级大联网等平安城市的建设前提和目标逐渐成为可能。
想获取更多信息,或者咨询相关业务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SMR_gz
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