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村民族群众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2017年02月21日 | 作者: adminlin | 分类: 公共服务满意度 |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空间在基层,农村的稳定团结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当前,随着社会形态转型,农村的基本情况发生了重大变革,党的基层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必须提升服务的水平和层次,采取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使农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堡垒。
一、调查背景与方案设计
1.调查背景。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集的地方,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建国后各民族交往,宁夏逐渐形成了以回、汉族为主体,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东乡族、维吾尔族等46个民族成分组成的自治区。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彼此信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对此,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满意度,群众满意度高、尤其是回族群众的满意度高,意味着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高,社会稳定才有切实保障,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增长才有切实的意识支撑。本文就以回族聚居村的回族群众为主体,通过他们的感受和满意度反映目前农村工作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以期为宁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参考性资料。
2.调查方案设计。调查目的:以宁夏地区7个县市的回族聚居村为典型案例,了解回族村民目前的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客观地反映宁夏和谐社会构建的效果和村民的主观感受。调查时间:2007年7-8月。调查方式: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由宏观环境因素与微观生活因素两个方面的16个指标构成,在回族聚居的7个县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在34个村的1700个家庭实施调查,回收问卷1378份,回收率为81.1%,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的比率为88.2%,满足社会学分析研究的要求。
二、对农村民族群众生活满意度分析
1.对农村民族群众生活满意度的总体分析。如果采用“粗略估算法”,将对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归为满意群体,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归为低满意群体。调查结果显示:宁夏回族聚居区的居民家庭中的高满意度和低满意度比例分别为64.55%和35.45%;如果采用5级量表的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说不清”和“拒答”之后求取平均值,则宁夏回族聚居区农村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度是3.2分。总体来看,宁夏地区的回族村民对目前的生活现状是比较满意的。
2.微观环境因素的满意度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的各分项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代表人们在各项指标方面的满意度对其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对居民总体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力最大,“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养老忧虑”的影响力居第二和第三。说明在微观生活层面,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养老忧虑是影响农村家庭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目前,宁夏回族聚居区农村居民对“个人社会保障”和“养老忧虑”方面的满意度比较低;作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农民们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价是最低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1.19%的农村居民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是“比较好”或者“非常好”,有68.81的农村居民认为目前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好。
3.宏观环境因素的满意度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宁夏回族聚居区的居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国际社会地位等多数宏观环境因素的评价较高,在“国家国际地位感”、“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安全感”、“深化改革的获益预期”等方面的满意度居于满意度前4位,显示出目前农村居民对于我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表示出高度认可,且对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信心百倍。
然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认同感并没能提升居民对国家管理内部事务的信心度。在政府管理信心度分为“管理经济事务信心度”、“管理国际事务信心度”和“管理社会事务信心度”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居民对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信心一直明显不及对政府管理经济和国际事务的信心。特别是对于使干部队伍更加廉洁以及改善社会风气的信心明显偏低。在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多年来民众关注、政府关心的老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因素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城乡居民对于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信心程度。
4.农村民族群众最担心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分析。农村居民关注和担心的社会问题更多地集中在与其生存质量直接相关的问题:半数以上的农村受访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乱收费问题”和“孩子教育问题”。同时,对于在一定程度上依旧“靠天吃饭”的宁夏回族聚居区的农民们来说,自然灾害成为其最为担心的问题,调查结果见下表。
三、促进和谐农村建构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虽然有64.55%的农村回族居民对现在的整体生活状况感到满意,但就居民满意度的要素而言,来自收入、体制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十分薄弱。因此,持续维持农村居民的生活高满意度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及改善农村公共管理状况。
(一)改变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1.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对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把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具体的措施包括:(1)地方政府应当成立劳务开发机构,把劳动、农业、教育等职能部门的力量整和在一起,为促进劳务输出和有序流动提供保障。(2)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搭建转移就业平台。(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减少农民数量。
2.提高农民创收的本领,强化农民的劳动技能、创业能力的培训。具体的措施包括:(1)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调整现行农村教育投资机构。(2)调整农村教育目标,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能力和技术教育。(3)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劳动力就业率。(4)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
3.改善农民增收的基础环境。加强水、电、路、通讯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和生态建设等。对于生态环境恶劣、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宁夏回族居民的主要聚居区――南部山区来说,应该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山区危窑危房改造、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4.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随着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大规模流转,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首先,要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突破口,推动农村卫生改革。同时,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在农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在各个重点村落开展新一轮的定点扶贫、供养五保户、开设农村敬老院等等一系列的活动。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改善农村公共管理状况
1.通过县、乡、村、农民四种渠道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小型基础建设的组织工作和规划力度,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
2.加强基本农田耕地建设,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地方政府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要充分发挥宁夏回族聚居区的品牌优势,利用现有的主导产业和民俗风情的自然资源,挖掘潜力,加快回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实现在全市率先步入小康的目标。
(三)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彼此信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实现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而言,就是要制定和实施更符合回汉民族文化特点和更具针对性的经济文化政策,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政府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逐步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度和立法,对少数民族特别是回族优秀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通过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兼容、取长补短、继承创新,定能构建起坚实的认同基础和新型的和谐共处的民族关系。
想获取更多信息,或者咨询相关业务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SMR_gz
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