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2017年06月15日 | 作者: adminlin | 分类: 公共服务满意度 |
近年来,随着对人居环境的不断重视,关于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针对目前人居环境的研究现状,系统性的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做了总结。主要从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以及定量分析方法等方面做了分析。并结合本文的研究对人居环境未来的研究重点做了讨论。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速是9.91%。虽然经济在快速发展,但环境状况却每况日下,特别是城市居住环境已经影响到了百姓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开始产生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热情。国外工业化早于我国,因此国外学者们也较早地关注了这方面的问题。如道萨蒂亚斯最早提出了“人类聚居学(Ekistics)”的概念,开始从理论上关心我们居住生活的环境。我国清华大学的教授吴良镛和周干峙、林志群针对当时建筑业的形势和问题,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1968年所著的《Ek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一书。“settlement”一词一般译为“聚居地”或“村落”,吴良镛先生将其译为“聚居”。按照日本学者浅见泰司的观点,“人居环境是指围绕居住和生活空间的生活环境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它是指我们居住的实体环境,从广义上说它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1]。而满意度最早是一个经济名词,更多出现在一些市场营销相关的文献之中。原指顾客接受商品或服务的实际感受与期望值相比较的实际程度。满意度指数是从顾客和社会的角度,采用多等式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评价经济运行质量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指标。满意度指标是目前许多国家积极研究和推广的一套新的质量指标体系,并且被认为是继质量检验管理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之后质量管理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的趋势和思路。
营造人类自己美好的外部生活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加强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国内外学者专家做了大量的努力。从公众满意度视角对人居环境进行评价研究,将很大程度上丰富现阶段人居环境研究理论,对正确指导居住环境建设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口号,追赶如伦敦、纽约等世界城市的步伐。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居住环境将作为一项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刘欣葵、武永春两位教授所做的《十二五时期首都环境建设规划前期研究》一文中明确提出“城市建设,环境先行”理念。可见环境建设对城市,对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程度。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将从公众视角考察城市人居环境的水平,并能充分激发居民的环保意识,发挥群众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监督作用。通过满意度评价考核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更好地督促政府、企业在环境保护各个环节上的工作实效。
二、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现状
对于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近年来比较火热,但却各自有不同之处。以前学者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确立、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问卷样本量和最终研究分析方法上,这里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
1.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指标衡量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和坏,国内学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一般是各自采取他们认为合理的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长金勇进教授在2000年就开始了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他站在“环境消费者”的角度上,较早的把国际上采用的满意度评估系统实验性的引入到环境领域。他认为政府应该被当做“环境产品”的提供商,而客户应该是居住在北京的市民。“那么,空气质量,噪声状况,城市绿化,市容市貌就是政府所提供的产品,而总体环境状况可以看做是一组环境产品的组合”[3]。他把评价人居环境的指标分为两类五个指标,环境总体单独作为一类;空气质量,噪声状况,城市绿化,市容市貌作为一类,这为以后的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本,金教授的指标体系,对于人居环境满意度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本体系还需进一步对其理论进行全面的完善。
刘旺、刘长岐、张文仲三位学者以北京为例,通过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建立北京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市人居环境的区位差异和总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北京市人居环境优化方向,他们将人居环境满意度指标分为大环境、社区环境、居住环境三类,大环境又分为位置、交通条件、治安状况小区外部环境四个二级指标;社区环境包括社区规模、配套服务设施、物业管理水平三个二级指标;居住环境包括建筑质量、户型设计、居住面积、建筑类型四个二级指标。他们的指标体系明显更加具体,人居环境大、中、小的分类更加科学。
陈浮从安全、舒适、和谐、方便等原则出发选择建筑质量等5个准则,房型设计等56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对南京市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较为系统的涵盖了城市环境的各个方面。
赵骞、肖万祥等通过建立空气质量、城市绿化、垃圾处理、食品质量、饮水质量的指标框架,对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居民的环境满意度做了调查研究。郑敬刚等以住房条件、环境安全、景观规划、公共服务、社区文化环境5个指标为一级评价准则,房型设计、空气质量、建筑密度、商业网点、邻里和谐等42个因子为二级单项指标,构建了许昌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文冬、舒文娟结合衡阳城市人居环境实际情况,对指标分两步进行遴选。第一,理论预选:从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内容和内涵出发,参考专家的建议和有关权威理论,列出了80多个指标。第二,居民筛选:使用居民咨询评定的方法对预选指标集进行经验选择。综合了100名居民的意见,我们得到了各指标的隶属度并以各指标的隶属度作为重要依据。根据衡阳市的特点,最终选择了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22
个主要指标进入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综合评价指。
2.权重确定方法
关于权重确定的方法,研究人居环境的学者们也没有统一的方法,最基本的是根据主观的判断来确定,如王思彤、章涛对江苏环境满意度进行研究时采用的就是主观构权法,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一样;刘旺等在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评价及对居住建设的启示一文中,应用公众评判和专家决策的方法,例如,问卷中设有“影响你购房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请列出最重要的五个一项”。之后,根据每个因素出现的频率高低来确定相对重要性,最后,由专家进行量化。但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根据,在学术上还不够严谨。
较为科学的方法是采用AHP法和DELPHI法确定指标权重,AHP法(层次分析法)的一般做法是指通过发放问卷形式邀请多为专家进行赋权,每位专家对各个层次的两两因素按照一定量值进行判断给分,利用收集上来的数据构造判断矩阵,每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权数,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数据能够进入下一轮计算,依此类推此类推,求出各层次的指标权重。丛艳国等在《城市尺度人居环境的主客观综合评价――以广州市为例》一文中,采用AHP法得出了“满意度与建设情况呈现趋同和趋异两种情况”的结论。同时,也有学者利用DELPHI法确定指标权重,例如,陈浮在《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中就是利用DELPHI法确定单项指标权重的。
3.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
问卷设计的重要性对于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不言而喻,一套合理的问卷能很好的反应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真实情况,但是如果设计不当,便不能对研究有什么帮助。多年来学者们对于问卷的结构、问题的设计、抽样调查方式做的比较好,一般的问卷都会包括调查目的、背景调查和实质内容;问题在设计时也尽量做到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同时,大都在城市各个区县分层抽样;但是很少有学者真正在乎问卷样本量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往往是随意的确定样本量大小。例如,陈浮对南京的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刘旺等对北京市的调查研究发放问卷600份;杨婵玉等对广州人居环境的研究发放问卷440份;在样本量大小上还没有形成某种统一的原则。虽然如此,但有些学者样本量的确定还是比较科学的,如王思彤,章涛在《江苏环保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在考虑精度水平的情况下利用统计公式,计算了合理的样本量。所以在这里,有必要规范一下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原则。
其中,学者sudman(1976)提出的看法可供研究者参考:
初学者进行与前人类似的研究时,可参考别人的样本数;如果是地区性研究,平均样本数应在500到1000人之间;如果是全国性研究,在1500到2500人之间较为合适。
学者gay对于样本数的多少提出了一下看法:
描述性研究,样本最少占总数10%,如果总体较少,则占20%;相关研究在与探究变量间的关系,受访者要大于30人;因果比较研究与许多实验研究要大于15人。
学者bore和gall二者认为样本多少受到多种变量影响,在下列情况下要采用较大样本:
编制的测量工具信度较低时;研究中有较多变量无法控制时;木群体的同构型很低时;统计分析时受试者需在细分为较小的个群组来比较时;设计实验时,预期会有很多受试者退出时。
综合以上学者对于样本容量大小的看法,以及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认为在做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是的样本量应该综合考虑地理因素、研究课题的性质及影响样本的外部因素等。以北京为例,属于描述性的地区研究,影响样本的外部因素较为稳定,样本量定位2000份左右比较合适。
4.人居环境满意度定量分析
现代统计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为研究提供了科学方便的工具,在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spss。同时,Surfer的强的功能使其在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在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中,Surfer常被应用于空间分异的分析中。
李嘉菲、李雪铭在《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一文中,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周鑫在《基于问卷调查的新农村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以房山区试点区为例》一文中,“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归纳出影响村民满意度评价的主要因子,为北京市远郊区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全国其他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借鉴”[5]。冀保程在《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大连市为例》中采用Surfer绘制了等值线图,更加直观的展现了满意度在大连市各区的分布情况。
三、人居环境满意度发展的讨论
从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历史可以看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从概念、分类等定性描述逐渐向定量分析转变。虽然,关于指标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各学者都注意到指标体系的选取应注重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都能从不同的侧重角度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的满意度状况。各学者采用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各有利弊,AHP法可操作性更强,因子分析法科学性更高,无论哪种方法都比较客观,所以学者要视不同的情况和研究需要选择权重确定方法。未来空间分析技术将更多地应用到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中,使研究结果更加形象直观。
总之,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密切关系百姓生活,近年来全球正在兴起一股人居环境学研究热潮,旨在以地球村为家建造一舒适、方便、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我国人居环境的研究也迎来了高潮人居环境质量作为国民生活水准的主要标志,逐渐成为政府间行为。人类如何营造自己的栖息、生存环境,谋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加强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地理学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想获取更多信息,或者咨询相关业务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SMR_gz
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