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服务满意度 > 正文
阅读量: 1,428

重塑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2018年04月28日 | 作者: adminlin | 分类: 公共服务满意度 | 

  当前,对政府绩效考核是以GDP增长为主。如果将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的程度作出量化统计,并与GDP增长建立换算关系,是一个技术难题。本文为这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目前,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大量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质量恶化,已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国家行政学院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构建新型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课题组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工作实际,参考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设计提出了以“政府管理、自然和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为五大类别的“新型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旨在综合评价地方政府政绩,引导地方政府跳出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视界。其中“自然资源和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是该指标体系区别于以往各类经济或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创新。
  

  “地方政府综合政绩指标/自然资源和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我国目前使用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源与环境”部分为主要参考依据和参照系。同时通过指标的选择,侧重反映地方政府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为和政绩。


  这一体系的指标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必须与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密切相关,对地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思路具有导向性;二是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具有导向性和超前性;三是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地方区域性的自然地理和环境条件;四是分类更简练、明确、合理,易于操作和横向比较。


  按照这一思路,本体系设置水资源和水质监测、森林(草场/湖泊/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开发和消费、城市环境与空气质量6个二级指标。其下细分为64个三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32个,主要是测度某地当年各项指标的实际数量;变化率指标32个,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某地当年与上年的纵向比较,考察某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二是在不同地方的横向比较中,由于同一项目的定量指标不能够反映情况相异的各地间的发展变化情况,因此需要通过变化率指标进行比较。


  这些指标在使用中分为二类。第一类为核心指标。其数据经加权后进入政府综合政绩考核评价计算模型,计算该政府政绩的综合得分;第二类为一般指标。其数据用以了解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是参考性指标,暂不进入政府综合政绩考核评价计算模型,不计算综合得分。
     

  表2-4第3~5项指标是本体系研究中的创新指标。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替代品替代率”和“循环利用的经济贡献率”指标的设置,突出反映了对自然资源合理保护、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利用率和经济贡献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意在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引导政府决策和管理朝向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鼓励对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替代的科技创新研究,鼓励这方面科技成果的使用与推广。这些指标的设置,具有显而易见的引导性和超前性,意义重大。


  但是,目前将这三项创新型的超前指标计入政府综合政绩考核评价计算模型进行综合评分,尚有一定困难。一是我国统计系统中尚没有完备的统计渠道,数据来源有难度;二是目前还没有此三项指标的统计标准;三是引导地方政府走出观念误区还需时日。因此,在目前情况下,这三项指标主要用于考核政府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的行政行为方面得力与否,待时机成熟时,再将其加权后计入政府综合政绩考核评价计算模型。


  表2-5中,第4项指标为本研究的引导性超前指标,与矿产资源指标中的第3~5项指标相同,统计数据同样不计入计算模型。


  综上所述,32个定量指标中,有26个为核心指标,其中4个为超前引导性指标,暂不进入统计模型,即目前共有22个核心指标数据可以输入地方政府综合政绩考核评价计算模型,计算某地地方政府政绩的综合得分,用以评价和比较政府行政行为的优劣。同时,这22个定量核心指标可以生成22个变化率指标,用以考核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发展速度。在条件成熟或适当、必要的时候,可考虑将64个指标的数据全部输入模型。



想获取更多信息,或者咨询相关业务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SMR_gz

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


微信平台二维码-50.jpg

好文章就要一起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