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服务满意度 > 正文
阅读量: 1,544

浅析公共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的构建

2018年05月03日 | 作者: adminlin | 分类: 公共服务满意度 | 

  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者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政府绩效管理是将企业的绩效管理理念引入到政府部门的工作中,对政府的工作效率进行评估,追求政府工作的经济、高效。现代政府应该坚持客户价值取向,以公众为中心,重视公共利益的实现与维护,并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的原则与目标,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对政府绩效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该重构政府绩效管理的内容,重新设定更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实施的背景
  
  1.社会现实背景。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了高度竞争的社会,私营部门之间进行的有效竞争及工作的高效率给政府部门施加了更大的压力,私营部门在绩效管理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政府进行绩效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挑战、政治民主化的提高、公众需求的不断提高及多样化要求政府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政府回应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发展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以于赤字飙升机构膨胀、人员臃肿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为特征的政府信任危机不断蔓延,解决政府的财政压力、改变科层制结构下政府工作的恶性膨胀与低效、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成为政府重新塑造自身形象的基本出路,其直接要求是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在私营部门,个体及部门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追求决定了其内生的高效运作机制。但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公共利益的价值观使得政府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与政府行为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导致了政府部门工作拖沓、不负责任的作风。要改变这一问题,就必须引入绩效管理这一理念,对政府行为形成一系列的约束和限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和惩罚手段来刺激政府效率的不断提升。


  2.理论支持―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视政府产出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实现,更加重视政府的产出与结果,建议从私营部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加强市场导向的力量,注重顾客导向服务,注重政府的管理绩效和管理效率、管理的弹性,从各个层面对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


  新公共管理要求建立起以服务为导向、以公众为顾客的政府治理理念,重新部署政府的公共服务方式,增强政府与公共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组织结构,下放权力;提出建立“服务型政府”,强调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出建立“企业化政府”,放松政府规制,将企业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政府的管理中去,强调政府行为的高效率,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预算制度和财务管理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活用,引进效率考核机制、项目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电子办公等多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提出建立“有限政府”,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和社会要求的“小”政府,将工作的重心转到公共服务中来,简化各项政务的办公流程,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方便于民。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实施的影响因素
  

  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后,政府开始了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绩效管理的探索,在提升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效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政府管理观念的阻碍。长时间以来,政府充当的角色是公共服务中划桨的主体,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都发挥着投资、建设的主体性角色,角色的错位使政府承担了过多不必要的任务和职能,使得政府无法做好原本该做的事情,常常发生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也使得政府的能力受到影响,行为效率严重降低。


  政府在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上存在偏差。政府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是无法量化的产出,影响了对其价值标准的设定,使得价值标准缺乏客观性,对各项权重也缺乏科学的分配,常常是对项目盲目追求高效率忽视工程的质量以及合理的规划。绩效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往往只重视了经济增长这一指标,机械的追求高效率,忽略了社会发展和公众满意程度方面的指标。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不仅没有使得绩效管理取得应该由的效果,反而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这一基本导向。


  在绩效评价体系上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重视上级领导的意见却忽略公众的要求,重视政府行为的结果却忽视行为成本的合理计划,重视项目的短期利益却忽略对长远利益的影响,重视政绩工程却忽视实用性,重视经济发展却忽视了社会的进步。
  
  三、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实施绩效管理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新理念。政府实施绩效管理从根本上说是采取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方式需要新的管理理念去指导。要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树立起以绩效为导向、强调公共服务的政府管理理念。还应该注意到公共部门提供的是公共物品,为的是维护公共利益。每个个体在面对公共物品时所做出的喜恶程度表现是不一样的,只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共利益,而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满意的程度。在进行评估时,要体现公众的利益要求,尊重公众的意见,但是不可以单纯的以每个人的满足为依据,否则只会使公共行为陷入到两难的境地。


  2.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实施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美国的《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日本的《政府政策评价法》、英国的《地方政府法》都将政府绩效评估纳入法律的范畴,对政府绩效管理的实施给予了制度保障。对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定化、规范化可以使政府的绩效管理得以有效的实施,使绩效管理成为政府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序,树立起绩效管理的权威性。制定绩效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对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细节做出详细的规定,使绩效管理的开展有章可循。


  3.构建符合各级政府实际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政府的绩效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设计政府绩效管理的指标时应注意其行为的长远性影响,不能简单的依据单项政策或是短期政府行为的效率进行简单的评判。而且政府所拥有的资源是公共权力,具有自然垄断性,要求在对政府的绩效进行评估时,要设计与政府行为有效契合的绩效指标体系。要全面考虑到政府行为的公共性、掌握资源的特殊性、以及环境、经济等综合因素。要分配好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真正体现出政府是为了公民服务的目标。要注重有价值的指标,评价指标要与公众的需求、政府自身的发展相联系,要将能反映公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列入到评估体系中,例如人均收入、购买力情况、基尼系数、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实施状况等等一系列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纳入到考察范围。考核指标既要包含经济指标,又要包含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指标;既要有已经显现出来的业绩,又要包括潜在的绩效;既要考虑到当前,又要考虑未来。还应该注意绩效指标的动态性,注意到不同时期政府工作的不同重点,这一点可以通过赋予不同时期同一指标不同的权重来体现。


  4.引入外部绩效考核主体,将政府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绩效考核,但考核多集中在政府内部人员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评和自评,仅仅是站在政府这一主体角度对政府工作效率进行了单方面的评价,忽略了政府外部对政府绩效的评价。政府工作的重点是为公民服务,应该重视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重视政府外部主体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外部主体的涵盖范围应该包括人大、公民代表、专家、媒体的评价等较广范围的主体。但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政务公开的要求,政务不进行公开,外界对政府工作无法了解,也就不可能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外部主体参与评价的方式,也要采取多样的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调查问卷式的考核,要注意倾听民声,对于平时社会反应的问题、媒体报道的事件要给予重视,从思想上重视外部考核主体的评价结果。引入外部考核主体还有利于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监督体系,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有利于促进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实现社会共同治理。


  5.建立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公务人员的奖惩紧密结合。要建立起绩效考核的反馈机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政府的管理中,避免只考核却不反馈的现象,使得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从而使得绩效管理成为口号。绩效管理的实施是为了提高效率,这必然会给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得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可能会对这种管理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因此,要顺利的实行绩效管理,应该将考核的结果与部门的利益、工作人员的奖惩结合起来,引导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行为朝着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向不断完善。



想获取更多信息,或者咨询相关业务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SMR_gz

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


微信平台二维码-50.jpg

好文章就要一起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