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路径和对策分析
2018年11月05日 | 作者: adminlin | 分类: 公共服务满意度 |
“互联网+政务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发展的新方向,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决策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信息共享程度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主要从培养互联网意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意义
1.“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政府主动在互联网政务平台上公开政务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让公众足不出户即可查询所需信息,办理相关业务,使公众“少跑腿、能办事”。“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是政府服务意识提高的表现,是顺应时代潮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2.“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借助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政府的行政方式进行革新,实现了电子政务和网上办公,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方式,“互�网+政务服务”使政府能够更高效、更准确地为公民提供政务服务,有利于构建效能政府。
3.“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利于政府实现协同性治理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为公民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政治决策、表达政治诉求提供了技术和平台。随着社会事务的增多,通过“互联网+政务”平台,将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到决策主体中,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现政府和社会主体良性互动,实现政府协同性治理。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存在信息鸿沟
目前,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还不高,存在信息孤岛和信息鸿沟,使“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机制不畅,长远发展受到限制。
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相比,在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实践较为突出;再者,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也有所差距,导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也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
三、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路径和对策分析
1.培养互联网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需要行政人员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行政流程;还需要行政人员从根本上转变“官本位”意识,树立服务意识,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壁垒
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将信息共享程度和网上电子政务的发展作为部门政绩的考核指标,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鸿沟,将部门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这是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关键。同时,互联网技术相对发达的地区要对互联网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技术和人才上的支持,促进地区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和谐发展、共同发展。
同时,“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应重视多样化,避免单一发展。2014年全国政务微信总量已达4.0924万个,涵盖多个政务民生热点领域,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发展网上政务平台的同时,还应该重视与其他主流技术平台的合作。
3.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提高公众满意度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还应注意加强监督反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通过监督反馈机制,将公众纳入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中,对公众满意度和建议进行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总结,作为下一步“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提供方向,并以此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想获取更多信息,或者咨询相关业务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SMR_gz
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